股天下配资 贵州18户人家隐居山洞70多年,相互通婚自给自足,现在却集体搬离
袅袅炊烟,在山洞口缓缓升起,映照着洞壁上斑驳的光影。这里,是中洞苗寨,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。70多年来,苗族村民在这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。然而,这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股天下配资,最终还是告别了历史舞台,留下的,是一个关于家园、选择和希望的动人故事。
曾经,你有没有想象过在一片宁静的世外桃源中,过上平静无忧的田园生活?虽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可能只是幻想,但在贵州的偏远山区,却真的有个洞穴部落,他们隐居在山洞里70多年,过着简单农耕和织布的生活,就像现代版的桃花源记。这就是中洞苗寨的故事,一个关于离开、坚持和最后选择的传说。
故事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那时新中国刚建立,国家百废待兴。但贵州地区却因土匪残余势力猖獗,百姓生活困苦。
展开剩余83%为了找到平静的生活,紫云县格凸河边的格井村二十户苗族人决定:搬进深山。夜晚来临,他们带着家人和少量物品,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村子,踏上了逃亡的路程。
走了好几天后,他们在一个离县城三十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大溶洞。溶洞有200多米深,115米宽,50米高,在半山腰,不容易被攻破,是个好地方可以躲藏。村民们很高兴,决定在这里定居。他们把这里叫做中洞,因为都是苗族人,后来又改名叫中洞苗寨。
在新的家,村民过起了新日子。他们把山洞分了块,每家分一块地,用简单材料建了些简易的房子。
山洞能挡风遮雨,所以他们的房子不用盖顶,只建墙来保护隐私。中洞苗寨的居民远离了战乱和嘈杂,现在生活得安心。
村民们为了吃饭问题,在洞穴旁的田里种玉米等庄稼,还养了鸡鸭猪。洞里的女人们学会了纺线织布,家里啥都有,生活自己就能搞定。男人种地,女人织布,日子虽然不富裕,但很平静快乐。
中洞苗寨并不完全孤立。为了买到生活必需品,他们每两周派几人去15公里外的集市买卖。和平时期到了,他们也考虑过搬出山洞,但外面世界变化太快,他们觉得不适应,又因为交通不便,最后还是决定继续住在山洞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那些最初躲进山洞的村民渐渐变老,他们的孩子也到了成家的年纪。为了保持族谱,中洞苗寨的居民决定不同姓氏间互相结婚。
为了防止近亲联姻的弊端,他们有时会从山洞外邀请女子加入村寨。他们的婚嫁习俗保留了周朝流传下来的六礼,包括求婚、询问名字、确定吉日、纳聘礼、选定婚期和迎亲,整个程序既庄重又复杂,充满了仪式意味。
岁月流逝,转眼几十年过去了。中洞苗寨渐渐为外界所熟知。
政府多次联系他们,想让他们搬出山洞,去住新房子。还修了新家在附近。但中洞苗寨的村民总是不想离开他们觉得像仙境的地方。
1984年,中洞苗寨的村民们为了孩子能上学,在山洞里自己建了所学校。但因为条件差,老师少,学校最后还是停办了。孩子们要上学就得爬山越岭去镇上的学校。
2003年,美国记者胡兰克通过报道了解到中洞苗寨的故事,他对此很感兴趣,便决定亲自去考察。看到村民们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生活,胡兰克内心深受感动。
他捐了10万元人民币,帮中洞苗寨提升生活。钱用来拉电线,让村民家里有了电灯、风扇,甚至电视,不再只用柴火烧了。
2006年,湖南卫视制作了一部叫《洞穴之光》的纪录片,让更多人看到了中洞苗寨的故事。之后,这个苗寨变得很有名,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。
中洞苗寨村民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。他们开始利用山洞的真实条件,经营民宿和店铺,通过旅游业提升收入。听说,这些民宿每年的收入可以有几万元。
尽管在山洞生活看起来很轻松自由,但跟外面的生活比,有很多不好处。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家的收入都很低。
中洞苗寨居民主要靠卖农货和家禽生活,但因为地少,产出不多,赚得少。再者,寨子离镇子远,路不好走,出门不方便,这影响了他们的发展。
村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孩子们上学。每天孩子们得来回走很远的路,从山洞到镇上的学校,这个过程非常艰难。
经过多方面考量,2020年,中洞苗寨的十八户人家决定搬出山洞。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了七十多年的地方,搬到了山下,开启新生活。从此,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地方不复存在,仅剩一座空荡的山洞和一个关于逃难、坚持与回家的传说。
中洞苗寨的故事不仅是生存与发展的传奇,还是理想桃花源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让步的寓言。它引导我们思考,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,怎样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平衡,怎样在追求梦想生活的同时,也满足现实的需求。这或许就是中洞苗寨故事给我们的主要启示。
1.,中洞苗寨——百度百科
亚洲仅有的穴居部落位于贵阳市北161公里处——据《北京青年报》2014年8月24日报道股天下配资
发布于:山东省